我们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,比如《龙门镖局》、《武林外传》,常常可以看到,剧中人动辄就掏出一叠一叠的银票。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,这是编剧的虚构,其实明朝人是没有银票用的。我们去看明朝人写的小说,比如《金瓶梅》,便会发现,明朝人从来只写银两,从不提银票。没有一部明代小说写到银票。在清代中后期产生的世俗小说中,才可以常常见到“银票”二字。
在北宋初年,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"银票铺户"。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,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,再交还存款人,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,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,即付3%的保管费。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"银票"。这时的"银票",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,而非货币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"银票"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,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"交子"的银票铺,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。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,随到随取,所印"银票"图案讲究,隐作记号,黑红间错,亲笔押字,他人难以伪造,所以"银票"赢得了很高的信誉。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,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,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"银票"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。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,"银票"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。后来银票铺户在经营中发现,只动用部分存款,并不会危及"银票"信誉。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"银票",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。这种"银票"已经是铸币的符号,真正成了银票。既然银票从北宋年间就开始有了,为何历经南宋、元代两朝的发展,到了明代没有银票可用,依然使用黄金白银呢?
展开全文
明朝人使用的货币,在明初时为宝钞,但宝钞非常快就贬值,以致同如废纸,没有人肯用。民间交易,主要使用铜钱与白银,但在晚明海外白银流入之前,明王朝的白银存量是有限的,朝廷又禁止开采银矿,所以市场中流通的白银并不充实。而且,明朝对铸造铜钱也很不积极,整个明王朝200多年所铸造的铜钱总量,居然不及北宋熙宁时两年的铸钱额。所以明朝民间,铜钱也不够用。银子、铜钱不够用的地方,人们交易,便用稻谷、布匹之类的实物充当货币。到了明朝中后期,海外白银大量流入,市场上才有充实的白银流通,白银也就成了明朝人最重要的货币。但是,尽管白银的使用已非常广泛,明朝政府却从没有打算将白银铸造成标准化的银币,连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标准、度量衡标准也没有。
所以,以白银为货币,使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,绝没有电视剧表现的那样豪迈。首先,每一次用白银支付的交易,结算的时候,都要秤一下银子的重量。其次,还要验看银子的成色,是不是十足银。有时候,还要换算度量衡,因为各地的称量标准并不一样。明代的金融体系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落后得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