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有两个朋友聊比基尼泳装,为了卖弄自己的学识,我凑上去问他们知道为什么叫比基尼吗?
这时又来了个人,说是从英文Bikini翻译来的。
我说没错,是对英文的翻译。其实,比基尼原来是太平洋的一座岛,美国在该岛做原子弹试验,在1946年6月30日引爆原子弹的18天后,一位名叫路易斯· 里尔德(Louis Reard)的法国人推出了两截式泳装,在那个保守的时代,这种泳装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令人震撼,所以被命题为比基尼。
故事讲完了,我再加点戏。
当不速之客说比基尼是英文Bikini翻译来的,这位不速之客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为什么叫比基尼了。
其实他只是用一个陌生名词替代了另一个陌生名词,他对比基尼依然一无所知。
这种自以为懂,其实也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,比如去植物园,看到一棵不认识树,凑近看看挂着的名牌,原来叫柞树,此时,我懂了吗?我获得新知识了吗?如果我没有仔细观察,梳理出树的特征,我其实对这棵树还是一无所知,我只是用“柞树”替代了“这棵树”,下次遇到这棵树,我还是要看名牌,看完名牌还是以为自己第一次遇见这棵树。
总之,冷静以为自己懂了,我多问一句,那座岛为什么叫比基尼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