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据浔阳、彭蠡之会,环三面皆水也。凡大山得水,能敌其大者,则鲜矣;而庐山独能与之相称。
夏四月,余自南昌至九江,遂游庐山。初至山麓,望瀑布如白虹倒垂,心异之。行数里,入山渐深,林木蓊郁,泉声淙淙,与尘世迥隔。
次日,登五老峰。峰势陡绝,攀援而上,喘息未定,忽见云海弥漫,群峰如岛屿浮沉其中,日光穿漏,金碧万状,恍非人世。午后至三叠泉,水自高崖分三级下注,飞珠溅玉,声若雷霆,观者目眩神骇。
又次日,过东林寺,访虎溪三笑堂。寺僧导观远公塔,塔前古松一株,相传慧远手植,虬枝铁干,夭矫入云。薄暮宿大林寺,夜半闻钟声自远峰来,清越可听。
凡庐山之胜,非数日可穷。然其大观,则在水石云松之间。水之奇,莫如三叠泉;石之怪,莫如五老峰;云之幻,莫如含鄱口;松之古,莫如东林寺。而余之所得,又不止此也。
夫山水之乐,存乎其人。昔人谓太白豪于诗,子瞻达于文,晦庵精于理,而皆于庐山发之。余何人斯,敢望前哲?然以耳目所及,聊记一二,庶几后之游者,得以考焉。
作品赏析
1. 结构层次
总括庐山之奇:开篇点明庐山“得水称大”的独特地理,奠定全篇基调。
行程记录:按时间顺序写瀑布、五老峰、三叠泉、东林寺等景点,详略得当。
总结胜景:归纳“水石云松”四大特色,并引申人文思考。
自谦结题:以“不敢望前哲”收尾,呼应庐山文化底蕴。
2. 艺术特色
考据与文学结合: 如“虎溪三笑堂”“慧远手植松”等典故的引用,体现学者游记的严谨。
语言简练有力: 写三叠泉“飞珠溅玉,声若雷霆”,八字传神; 写云海“金碧万状,恍非人世”,虚实相生。
情景理交融: 末段由景及人,将山水之乐与人文传统(李白、苏轼、朱熹)相联系,升华主题。
3. 思想内涵
自然与人文的统一: 既写庐山自然奇观,又强调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(如李白诗、朱熹理学)。
格物致知的精神: 作者对景物观察细致(如古松“虬枝铁干”),体现清代学者“实证”学风。
4. 总结
恽敬的《游庐山记》兼具文学美感与学术品格,其文风峻洁,既有唐宋古文的雅正,又融入清代考据学的实证精神。文中对庐山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观照,反映了清代士大夫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理想,是清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。
古代诗句中的庐山
庐山,在古代文人的笔下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瀑布之雄奇:
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出处: 李白《望庐山瀑布》
赏析: 以极度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,将瀑布飞泻的磅礴气势与银河倾泻的神话意境融为一体,成为描写瀑布最富盛名的诗句。
哲理之深邃: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出处: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赏析: 由观山引发对认识论的思考,深刻揭示了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普遍哲理,是蕴含哲理的名句典范。
气候之奇幻: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
出处: 苏轼《观潮》/《庐山烟雨》(诗名有不同记载,此句常与庐山关联)
赏析: 虽非直接描摹庐山实景,但“庐山烟雨”已成为其变幻莫测、云雾缭绕气候特征的代名词,充满神秘美感。
春意之独钟:
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出处: 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
赏析: 通过山下春尽与山上桃花盛开的鲜明对比,巧妙揭示了庐山高海拔形成的独特气候(垂直气候差异),也流露出诗人发现“春天”藏身山中的惊喜。
湖光山色之秀美:
灵山多秀色,空水共氤氲。
出处: 张九龄《湖口望庐山瀑布泉》
赏析: “秀色”概括庐山整体风貌,“空水氤氲”则生动描绘了瀑布水汽弥漫、山色空濛的朦胧秀美意境。
香炉峰之瑰丽:
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出处: 李白《望庐山瀑布》(其一)
赏析: 首句即勾勒出香炉峰在朝阳照射下云蒸霞蔚、紫烟缭绕的奇幻美景,为下句瀑布的壮丽出场铺垫了绚烂背景。
瀑布之奔放:
今古长如白练飞,一条界破青山色。
出处: 徐凝《庐山瀑布》
赏析: “白练飞”比喻瀑布如白色绸缎凌空飞舞,“界破青山”则形象写出奔流的瀑布将青翠山体一分为二的视觉冲击力。
隐逸闲适之情趣:
偶因携酒寻村客,聊复回车访薜萝。且值停桡慰飘泊,庐山堪卧此时过。
出处: 赵嘏《赠桐庐房明府先辈》
赏析: 虽非直接描写,但“庐山堪卧”四字道出了庐山作为隐逸胜地的特质,令人向往其间的闲适生活。
登临之感怀与壮景:
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。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
出处: 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
赏析: 登顶庐山,视野开阔至极。长江茫茫奔流不息,万里黄云随风翻涌,江中白浪滔滔如雪山奔流,展现天地之壮阔与庐山观景之独特。
寻幽访道之兴:
邂逅五湖乘兴往,相携锦绣白云间。
出处: 王安石《送黄吉甫入京题清凉寺壁》(此句常被用来形容庐山意境)
赏析: 描绘了与友人乘兴同游,在白云缭绕、如锦绣画卷般的庐山美景中携手同行的惬意情景。
这些名句从不同角度(瀑布、山势、云雾、哲理、气候、花木、登临感怀、空间气势、隐逸情怀等)展现了庐山的万千气象和深厚文化底蕴,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。
现代诗歌里的庐山新韵
时光流转,庐山在现代诗歌中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彩。
1.毛泽东笔下的雄浑气象
“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” ——《七律·登庐山》 以“飞峙”化静为动,凸显庐山拔地而起的磅礴气势;“四百旋”指盘山公路的险峻,融合自然奇观与建设成就。
“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” ——同前 “冷眼”展现对国际封锁的蔑视,“热风”暗喻国内建设热潮,政治豪情与江天雨景交织。
“天生一个仙人洞,无限风光在险峰” ——《七绝·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》 借仙人洞奇景,抒写征服艰险的哲理,成为激励攀登的经典象征。
“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起白烟” ——《七律·登庐山》 西望九派云涛(长江中游)、东瞰三吴烟浪(长江下游),以地理宏阔勾画江山图卷。
2.其他名家的多元视角
朱德·革命家的建设礼赞 “公路崎岖开古道,林园宛转创新陂” ——《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》 对比崎岖古道与新建公路,赞颂改造自然的现代化进程。
叶圣陶·云雾的不可描摹 “庐山雾景难描,影机画笔都无济” ——《水龙吟·庐山雾》 直言云雾之幻超越艺术载体,以“倏萦一缕”“旋迷旁壑”写其瞬息万变。
郭沫若·历史隐喻 “一夕庐山宿美庐,美其合二而一乎!” ——《宿庐山美庐》 借蒋介石旧居“美庐”之名,讽刺政治表象与实质的割裂。
陈封怀·茶文化溯源 “匡庐云雾绕天空,名茶育出此山中” ——《庐山云雾茶》 将茶香与云雾关联,点明庐山作为名茶产地的自然禀赋。
3.艺术与哲思的交融
张大千·胸有丘壑 “欲起坡翁横侧看,信知胸次有庐山” ——《信知胸次有庐山》 以苏轼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为典,强调画家心中需存山水神韵。
于右任·人文关怀 “上山不易下山难,劳苦舆夫莫怨天” ——《闻庐山舆夫叹息声》 关注挑夫辛劳,折射社会底层生存境遇。
写在最后
庐山,这座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于一身的名山,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,还是在现代诗人的笔下,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。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,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;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,每一笔都勾勒出诗意。
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