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欧美一样搞大农场?一些藏在历史和田埂间的思考

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欧美一样搞大农场?一些藏在历史和田埂间的思考

二、中国的现实:为什么我们很难照搬这个模式?

了解了历史,我们再回来看我们自己。中国要推进农业规模化,会遇到哪些现实的挑战呢?

最直接的一点,就是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了,每个人平均下来就只有一亩多一点。这和欧美国家动辄上百亩的家庭农场,是完全没有办法比的。再加上我们过去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把土地分得很细、很碎,想要集中起来搞大规模的机械化,其实是非常困难的。

与此同时,很多地方在搞土地流转的时候,也存在不少问题。比如,有的村干部或者企业操控了土地决策,普通的农民很难真正参与进去,利益分配也容易失衡。还有就是,有些资本进来之后,他可能不是真心地想搞农业,就是为了炒地,这也会带来很多风险。

那么,我们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,它独特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?我想,就是我们坚持的 土地集体所有、家庭联产承包。这个制度保证了每一个农户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,大家不会因为没有地就没有家了,整个社会就会比较稳定,生活也有了基本的保障。

而且,现在的 “三权分置”,又把土地的权利分得很清楚。农民既有这份保障,又可以把他的经营权流转出去,获得更多的收入。同时,新的政策还特别强调民主决策和公开,土地怎么用,必须要大家集体同意,这就防止了少数人去操控土地,损害农民的利益。

所以,中国的农业要走出一条新路子,一条既有效率又能保障农民利益的路子,就肯定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那种大农场模式。我们现在其实也有一些地方在探索,比如通过合作社、或者一些新型的经营主体,把农民组织起来,让大家一起去分享规模经营的收益。这其中的关键,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,让他们自己有选择权,同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,既能提高效率,又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。再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职业培训,让农民可以安心地参与到这个新模式里来,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。

三、我们的智慧:用小块田撑起大国粮仓

最后,我想聊聊我们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农业体系,来保障 粮食安全的。

中国的粮食储备和调控体系,其实是一个多层级的、网络状的结构,它包括了 中央储备、地方储备和社会储备,三方力量联合在一起。我们的储备粮食品种非常丰富,布局也覆盖了全国各地,总仓容可以达到 7亿吨。

7亿吨是什么概念?就是我们的小麦和稻谷这两种最重要的口粮,库存可以满足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还多。而且这个储备体系非常灵活,丰收的时候多收一点,市场紧缺的时候及时投放。再加上遍布全国的智能监管系统和绿色储粮技术,可以把粮食损耗控制在极低的水平。

这个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比如我们的 最低收购价政策,保证了农民丰收的时候也能把粮食卖出去,有个保底的收入。储备粮的轮换,又能平抑市场的波动,所以我们的粮价不会像国际市场那样大起大落,老百姓的饭碗是端得很稳的。

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情况的时候,这个体系的表现特别关键。像疫情或者灾害的时候,我们的粮食调运从来没有断过,各地的应急网点、加工企业、配送中心都随时待命。

说到底,这个体系最大的意义,不光是让我们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有了保障,它其实还稳住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,也让我们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动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时候,有了十足的底气。它体现的是我们中国在治国理政上的智慧和制度的优势。

今天我们聊了这么多,从大农场背后的故事,到看见中国的 小块田是如何撑起我们这个 大国粮仓的。我想,这里面藏着的,正是我们独特的智慧和底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于作者: admin

相关推荐

央视世界杯免插件直播 直播世界杯电视频道
读取classpath资源

读取classpath资源

365平台官方版下载 08-07
iPhone 6能用多少年?

iPhone 6能用多少年?

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 06-27